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不是“乌托邦” I 2022TNC水源保护区间隔年志愿者招募

王小台 青山研习社NatureHub
2024-08-29

● 

又到了一年一度咱们间隔年志愿者招募的时节。

 

农村小水源保护区(龙坞水库)所在的青山村,距离杭州市区40分钟车程,被称为”未来乡村试验区”试点。然而,未来还未到来,过去仍未过去,这一切将等你来探索。

 

2021年春夏之交,我正式开启在青山村的间隔年生活。作为一个研究青年参与乡村发展的年轻学者,虽然已经对青山村、也对广义上的中国乡村默默关注许久,但住下生活带来了完全新鲜的体验和理解——并非与道听途说的信息有所差池,而是全部抽象的概念、理想、模式、体系,变成了切实鲜活的个体——我与此地连接,继而成为此地的一部分。

 

相比发表在村报上的《过去与未来之间》,我想这篇文章或许会更加肆意一些。不必然是严谨的,只是希望将一些自我之于青山村存在过、存在着的痕迹与计划来村开启间隔年生活的你分享,期待未来遇见更多新的存在。


“问之所问是存在”


#1

“自然”与“教育”?

青山村因水而聚,因人而兴,也在乡村之上试图思考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
 

人们关心自然。自然是生命,是有生命的生活,是有生活的生命;自然是水源地保护,是人与人的连接,是平等的秩序;自然是一切。在此,人们尝试无痕山林徒步,倡导零碳生活方式,变废为宝、交换物件,也成为集体、共同探索自然的可持续。

 

人们关心教育。教育是常态化的变革与更新,走向一种持续的、绵延的未完成状态;是有界限的自由和独立,寻找生命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之间的平衡。在此,人们学习有关植物、鸟类、昆虫的知识,参与户外探险和亲子互动,在日落月升、月落日生的循环交替之间接受自然的感知与启发。

 

人们关心自然教育。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概念,我们很难对其做出严格的界定。而对于青山自然学校来说,与其视其为一个兴起的产业、一个细分的职业,或是一个限定的领域,不如说这是一种日常观看世界的视角,如同生命教育的视角、性别教育的视角——以自然的姿态走进自然、走进自然教育,如同乡村的未来投射在现代社会一个明晃晃的光斑。

▲青山自然学校活动


#2

“青山村”与“乌托邦”?

快节奏的生活中,人们往往感到不由自主,被生活的琐碎推着前进,难以找到得以“有所不为”的权力。于是很多人来到青山村后,发出赞叹、感慨、羡慕。他们将这里称作一个“乌托邦”——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,舒适自由的工作生活,志同道合的社区伙伴,这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就是梦寐以求的退(tang)休(ping)生活。

 

但我想或许现代人们某种程度误解了“乌托邦”的意味。

 

从政治意义上来看,托马斯·莫尔所述的“乌托邦”主要体现在六个方向:财产共有、生产劳动、务农为本、城市规划、卫生健康、学术研究。置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社会背景下,这些具体的治理方向值得更深层次的多元讨论。从哲学意义上来看,“乌托邦”更像是对界限消失、世界大同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,也是对人性至善的一种相信。

 

无论从政治意义还是哲学意义,这两者可能都不是避世或出世,正如很多存在于青山村的年轻人也不是。

 

自然教育保护、非遗文化继承、传统文化复兴、民主协商议事、社区活动共建,想必无需再赘述青山村发生的一切。所以如果你来到这里生活一段时间,或许你会感受到这股强大的内在力量,是不同于一个外部视角的“乌托邦”,也不同于一个理想抽象的“远方”。


▲青山TALK系列海报图

#3

“赢”与“不输”?

那么,我为何而来?你又为何而来?这仿佛回到了哲学最本源“我是谁”、“我从哪里来”、“我要去向何方”的问题。

 

曾经我试图从人与工作、与自我、与他人、与自然的关系讨论青年一代面临的困境与选择。不论出于外部压力还是内在动力,每个人都会想赢,想在其所相信的评价体系里走到顶端。毫不避讳地说,这点即使在乡村也无可避免——没有人想成为庸众,一个不同于主流的选择无疑是种独异,是绕开拥挤的赛道去开辟新的世界。

 

于是,“想赢”变成了“不输”。

 

无论从科学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来说,多样化都是人类良性发展的前提。如果“赢”意味着一个单一评判标准下的角逐,那么“不输”或许为多元的自由提供了可能,继而为平等的自由创造契机。这或许是在年轻人回流乡村的现象背后,更具深意的价值。

 

再次,我尝试以区分嬉皮士的流浪与悉达多的流浪来证明:如果说嬉皮士是漫无目的的爱与自由,那么悉达多在经历有限生命的世间百态后,看见无限的自我与万物,是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。嬉皮士或许将在流浪中迷失、难以归来,但悉达多从未曾离开。


▲写给四季的情书


▲来自日月的回响

#4

“利己”与“利他”?

间隔年志愿者的工作涉及的几乎是非盈利性质的活动,包括一年一度的自然幸福夏令营、定期不定期举办的青山Talk、初初诞生的《青山青山村报》,以及未来无可预料又充满期待的新的可能。

 

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,得到非物质意义上的收获,这或许仍旧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。人们讨论“利己”和“利他”,讨论“公益”和“商业”。但对于个人来说,“动机”这类本就富含主观性的概念难以在二元的类别间做出严格区分。在更多情况下,它们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,组成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,投射内在与外在的纠缠与融合——

 

“如果我们不能跨越隔离人类与自己本性的深渊,航向月球又能得到什么呢?”

 

不过在此,我也不得不承认,这份独异背后是带有“特权”的——人们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基础上,还需思考自己愿意为其付出何种代价。但对困于生计的他者来说,那或许意味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。

 

所以如果你来,也请时刻回顾内省,以诚相待,以心相谙。

▲2021年青山自然幸福夏令营


#5

“新村民”与“老村民”?

这是另一条被不断定义的界限,也是另一个在青山村被高频率提及的话题,尤其来自那些带着问题而来的人们。

 

然而,居住在任何地方的人们都将面临与人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。地理空间上的限定,让连接变成必将到来的事情。不同类型的人们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。有的人积极主动地促成活动的举办,有的人被动地等待事件的发生。这在任意社会都是如此,青山村只是一个渺小的缩影。

 

我们理解特定身份的定义对于议论、讲述和叙事的意义,但作为一个在此切切实实生活和存在的个体,这张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会在时光里自动消散——

 

无需刻意,你会认识村口饭店的老板、民宿农家的阿姨、围墙后种花的叔叔、镇上上班的同龄伙伴;无需刻意,你会在活动中与坐在身边的陌生人交谈,会向走在路上散步的老人微笑,会从内心生长出无数个有关共同幸福、更美好生活的思想碎片,等待有心人、有情事一起将其拼凑完整。

 

回归个体,是存在的价值。

▲人与人的连接悄然间发生


▲村报《青山青山村》初初诞生


#6

“离开”与“留下”?

TNC水源保护区间隔年志愿者计划已进行了三年,每一年都有人离去,也有新的人、新的故事到来。

 

关于未来我的去向,这或许是又一件需要偶然与想象的事情。

 

我将在场,继续在这里生活与存在,延续在《青山青山村》的叙述,同自然和空气谈论文学、艺术与梦想,甚至在这里开一家书店,尝试将向往的生活变为现实。

 

我将不在场,静候事物的新生与消逝,并把一切有关未来的可能交予你,期待它将要生长出来的、未知的、幸福的气质与存在——

2022年间隔年招募详情

我们希望你:

-从2022年5月/6月起,驻村8-12个月,间隔年生活;

-通过各种公众以及村内活动设计传播环境保护理念;

-组织青山自然幸福夏令营,探索不止教育的本质与意义;

-举办青山读书会、感恩派对等主题活动,与更多人分享你的精神家园;

-关照新生的《青山青山村报》,将它变成更多人的故事;

-持续召集和推动黄湖本土青年计划,发生长期而美好的在地连接;

-创造并实施N个你的想法;

 

你将获得什么:

- 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贴

- 报销初次往返杭州高铁票

- 灵活的办公时间

- 国际环保组织志愿者证书

- 不少于跟100个有趣的人的接触机会

- 认识并理解中国乡村,参与它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

- 新鲜的空气、甜蜜的食物、丰盈的记忆

 

办公地点:

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青山自然学校


报名方式:

请以“报名2022间隔年志愿者”为邮件标题,发送邮件至info@naturehub.cn

 

邮件内容包括:

1)正文:不少于200字,简要介绍你对生态环保、未来乡村社区发展、社会创新等议题的理解,参加本次活动的原因,以及您的一技之长;

2)使命设计,即你对于在乡村展开活动的初步想法(可以大开脑洞);

3)附件:个人简历(Word|PDF格式均可),不限学历和年龄。

 

报名截止时间:

2022年4月20日


【关于我】


小台,2021-2022 青山自然学校间隔年志愿者,《青山青山村》村报计划发起人。

 

自小身在高门广厦,而常有山泽鱼鸟之思;带着社会学博士的标签,而更关心如何在日常与参与中进行研究,将抽象的学术思考与更多人分享讨论;向往乡村的美好理想,而更热爱在此生活着的、每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们。

 

如果你对青山村的一切感兴趣,欢迎联系,期待相遇。

最后附上优秀可爱的同事们:

张海江

Jill

朱博士

郑煜

青山研习社 NatureHub

微信公众号 | Nature_Hub

更多信息咨询 | 微信添加:qingshanshiji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青山研习社NatureHub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